返回主页 Sun

综合新闻

联系我们

联 系 人:兰老师
电 话:010-64412084
传 真:010-64427698
电子邮件:lanjl@mail.buct.edu.cn
邮 编:10002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先进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期待您的加入!

责编: | 发布日期:2025-03-21| 阅读次数:13

一、团队介绍

 

1、团队简介

先进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是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的创始团队之一,自2000年组建以来,已成为我国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力量,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研究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为己任,使其成果“顶天立地”既上“书架”也上“货架”,形成了1)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2)    生物功能复合材料、3)纳米能源复合材料等三大方向。

    研究中心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包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杰青1人次、北京市领军人才1人次、国家万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        3人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次等,团队在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2024年在研项目31项,其中纵向项目19项,横向项目12项,年度到款经费超1500万。发表SCI论文30篇(含国际合作的5篇),其中 Advanced Materials 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Advanced Science     2篇等。新申请及公开发明专利12项,团队累计授权有效专利共112项。团队杨小平教授入选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以及杨小平、蔡晴、隋刚和兰金叻等入选“2024年年度影响力榜单

 

团队研究方向:

1、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方向:

    1.1. 高强高模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表征

    1.2. 高性能碳纤维的树脂基体的AI机器学习与模拟计算方法研究

    1.3. T700T800T1100碳纤维用高强高韧树脂基体合成与性能研究

    1.4. M40M40JM55J高模碳纤维用高刚度树脂基体合成与性能研究

    1.5.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预浸料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1.6.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缠绕成型成套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1.7. 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功能(声、光、电、磁)一体化设计与制备

    1.8. 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有限元分析、结构设计、缠绕软件与先进装备研制

    1.9. 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纳米增强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

    1.10. 碳纤维低成本回收与高值化二次应用基础研究

    1.11. 碳纤维拉挤成型技术与口腔桩核修复材料应用

    1.12. 碳纤维预浸料模压汽车件技术与应用

    1.13. 70MPa储氢气瓶/高速电极转子护套等的成套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

    1.14. 碳纤维连续长丝3D打印技术与应用

2、生物材料方向

         2.1 新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2.2 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2.3 药物控释载体材料

        2.4 组织(骨、软骨、神经等)再生修复材料

        2.5 口腔硬组织修复材料

        2.6 肿瘤微环境刺 激响应的药物递送体系

3、能源材料方向

        3.1 碳纤维结构电池

        3.2 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

        3.3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3.4 钠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体系开发

        3.5 无机、有机及离子热电材料

团队成果:

一、碳纤维复合材料方向:针对宇航级碳纤维树脂基体这一“卡脖子”难题,聚焦碳纤维界面设计与新型树脂基体研发,突破了碳纤维缠绕成型和预浸料成型关键技术,发明了碳纤维连续抽油杆、碳纤维大气瓶/转子护套、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国产碳纤维雪车专用预浸料等一系列创新性产品,并推动其实现产业化应用。团队的成果受到习总书记二次视察,2014年在南京视察航天碳纤维大气瓶和2022年在冬奥会前视察碳纤维雪车,为北化增光添彩。“碳纤维细如发丝,轻如鸿毛,强如钢铁,贵如黄金,被誉为工业“黑黄金”,团队研制的2024年北京化工大学的碳纤维录取通知书成为“网红”,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及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相关内容累计播放量过1.4亿次。

二、生物材料方向:在成果转化方面,将复合材料技术与口腔临床需求相结合,发明了纤维增强树脂基生物复合材料技术,所研发的预成纤维桩和CAD/CAM数字化纤维桩获得了3个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国械注准201536322172021317079620233171723),3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粤械注准202321702262024217005420252170125),每年超过80万例临床应用,为口腔医学领域带来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在基础研究方面,聚焦骨和软骨缺损的再生修复,基于有特色的治疗性生物活性离子和生物可降解压电活性生物材料,结合微纳制备技术,获得的微球、凝胶、纤维和实壁多孔等各异形态的细胞支架,在牙周、颅骨、股骨髁和关节软骨等多种缺损动物模型中取得了良好的促组织结构恢复和功能重建的效果,部分材料体系具有潜在的转化前景。

三、纳米能源材料方向(1) 将碳纤维材料与电池技术相结合,利用碳纤维的高强度、轻质以及良好的导电性能,提升电池的性能。碳纤维作为关键组件,可作为电极或集流体,其独特结构与电化学特性相结合,有助于实现高效能量存储与转换。(2) 基于聚合物功能结构化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及高性能隔膜材料;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平台,开发了系列纳米纤维膜电解质材料和碳基复合电极材料 (3) 利用高迁移率晶界精准调控陶瓷晶界散射,研制了系列高性能铋基热电材料;利用导电高分子改变界面处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柔性热电材料界面调控的新策略;发展了快速及宏量制备陶瓷界面修饰材料的新方法

团队获得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工信部GF技术进步一等奖(2023);教育部技术进步一等奖(2023);中核特等奖1项(集体奖)。工信部GF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北京市技术进步二等奖(2024);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和石化联合会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等奖励。

团队坚持国际化合作,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韩国忠南大学等开展了长达20年的合作,承担过美国波音公司的碳纤维回收五期国际合作项目,经费近200万美金,还有法国EADS国际合作、德国种植体表面强化国际合作等。

经过长达20年的积淀,形成了体现碳纤维特色的“举轻若重”的团队文化,每年的学生毕业旅行、新年晚会等活动得以坚持,团队成立了“ACC感恩帮扶基金”,连续5年赞助10名科左中旗的困难学生。


二、团队成员介绍

 

1、团队带头人简介

杨小平、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博导现任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机电学院分党委书记、科研院常务副院长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北京市领军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长期从事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和有机无机纳米能源材料等方向的科学与工程研究。针对宇航级碳纤维树脂基体这一“卡脖子”难题,聚焦碳纤维界面设计与新型树脂基体研发,突破了碳纤维缠绕成型和预浸料成型关键技术,发明了碳纤维连续抽油杆、碳纤维大气瓶、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国产碳纤维雪车专用预浸料等一系列创新性产品,并推动其实现产业化应用。

电话:13601115033E-mailyangxp@mail.buct.edu.cn

 


贾晓龙,教授,博士生导师,复合材料系系主任、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等重要人才工程,获GF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7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奖等个人学术奖项。研究方向: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先进缠绕成型技术与工艺装备及产品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等。

办公电话:010-64412084E-mailjiaxl@mail.buct.edu.cn

 


2、团队成员简介

于运花,教授,博士生导师,复合材料系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碳基复合纳米纤维膜储能材料及器件(锂离子/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等)、有机-无机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承担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材料导论》双语课程教学工作,荣获校级优秀教师2016)、师德标兵2018)、校级教学名师(2020等荣誉称号。电话:010-6442 7698E-mail:  yuyh@mail.buct.edu.cn

隋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特种功能复合材料,生物基聚合物电解质材料以及复合材料高值回收利用和低成本制备技术,功能性气凝胶材料等。电话:010-64427698E-mailsuigang@mail.buct.edu.cn

蔡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新型生物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材料及植入材料的研究,侧重于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及其与天然高分子和无机材料的复合。电话:15510503064E-mailcaiqing@mail.buct.edu.cn

 


李刚,研究员 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研究方向

1、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功能化一体化界面设计

2、碳纤维专用高性能树脂基体(环氧/氰酸酯/双马)设计

3、动态共价交联环氧树脂分子设计

4、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机制

5、可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研究

研究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90篇,SCI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28项,专利转让9项;参编“十四五”规划教材《复合材料成型工程及设计》,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民口配套项目5项,作为负责人承担江苏省基金3项,作为负责人承担横向项目20余项,擅长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化

电话:13811861777E-mail:  ligang@mail.buct.edu.cn

兰金叻,副教授,致力于碳纤维材料结构电池、全固态电池、有机无机复合热电材料、高性能无机热电材料、柔性有机电子材料等能源材料的研究。电话:13426340743E-maillanjl@mail.buct.edu.cn

喻盈捷,副教授,北京市杰青,主要研究方向为:1)肿瘤微环境刺 激响应的药物递送体系的构建与应用;2)肿瘤诊疗体系的构建;3)组织工程材料的制备。E-mail: yuyingjie@mail.buct.edu.cn

葛磊,讲师,主要从事先进复合材料及结构设计制备、多尺度力学行为表征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在复合材料力学领域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电话:17778065713E-mail: leige@buct.edu.cn

 

三、研究生培养成果

近年来课题组内有多位研究生获得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方向进入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半导体材料和生物材料相关科研单位、企业。